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主要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主要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2 主要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3 简 介 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 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 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4 一、实验目的 求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 ( 通常以 LD50 为 主要参数 ) ,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 害的危险性; 求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 ( 通常以 LD50 为 主要参数 ) ,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 害的危险性;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5 二、实验内容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 48 h 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 50 %鱼致 死的浓度。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 48 h 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 50 %鱼致 死的浓度。 在 24 h , 48 h 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 50% 的受试物浓度,用 LC 50 表示。 在 24 h , 48 h 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 50% 的受试物浓度,用 LC 50 表示。

6 三、实验原理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 ( 人或实验动物 ) 一次 ( 或 24 h 内多次 ) 接触 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 度 (LD50 或 LC50) 。 静态测定:毒性测定过程中测定溶液没有水流产生 ( 溶液 在整个测定过程保持不变 ) 。限于研究那些化学性质比较 稳定的物质。

7 四、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鱼 根据需要选择敏感的鱼类进行试验。本实验采用青 鳉鱼 (Oryzias latipes) 作为受试鱼。 根据需要选择敏感的鱼类进行试验。本实验采用青 鳉鱼 (Oryzias latipes) 作为受试鱼。 2. 实验器材 水族箱、小孔抄网、电子天平 、溶解氧测定仪、 水族箱、小孔抄网、电子天平 、溶解氧测定仪、 pH 计、电导率仪、恒温水浴 、玻璃量筒、容量瓶、 烧杯若干。 pH 计、电导率仪、恒温水浴 、玻璃量筒、容量瓶、 烧杯若干。 3. 受试化学物 根据实验条件自己选择。 根据实验条件自己选择。 4. 实验药品 氯化钙、硫酸镁、碳酸氢钠、氯化钾均为分析纯。 氯化钙、硫酸镁、碳酸氢钠、氯化钾均为分析纯。

8 五、实验步骤 预实验(探索性实验) 实验溶液浓度设计 实验 毒性判定 确定实验溶液的浓度范围 正试实验 记录不同浓度的鱼的死亡数 计算半数半数致死浓度 (LC 50 )

9 1. 预备实验 预备实验用于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 1000 , 100 , 10 , 1 和 0.1 mg/L 实验时间为 24 ~ 48 h 。向每个容器放 3~4 尾鱼,找 出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如电导率、 pH 、溶解 氧的变化等,以便开展正式实验。

10 2. 正式实验 (1) 从 24 h 预备实验中杀死全部鱼的最低浓度与 未毒死鱼的最高浓度之间选择实验浓度,依据 等对数间距原则: logC j+1 – log C j = 常数 logC j+1 – log C j = 常数 式中, j = 0 , 1 , …… , n ; C j , C j+1 分别为第 j , j+1 组实验毒物的浓度; n 为实验浓度组数。 式中, j = 0 , 1 , …… , n ; C j , C j+1 分别为第 j , j+1 组实验毒物的浓度; n 为实验浓度组数。

11 表 1 实验设计 (2) 至少取 6 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3) 向每个容器中放入 10 尾或更多的实 验鱼。每个容器设 3 个平行样。 注意:取鱼要迅速,在鱼转移过程 中因操作不慎掉下的鱼或其他操作 不善的鱼要弃去不用。所有的鱼需 在 30 min 内转移完毕。 注意:取鱼要迅速,在鱼转移过程 中因操作不慎掉下的鱼或其他操作 不善的鱼要弃去不用。所有的鱼需 在 30 min 内转移完毕。 浓度系列 (mg/L) 浓度对数 10.01.00 6.310.80 3.980.60 2.510.40 1.580.20 1.000.00

12 每天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死鱼数目 ( 用玻璃棒轻触鱼的尾部, 没有反应即认为已死亡 ) ,及时清出死鱼。对照组的死亡 率不得超过 10 %,对照组实验期间鱼的外表及行为不正常 或病态鱼也不得超过 10 %,否则要重新进行实验。 每天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死鱼数目 ( 用玻璃棒轻触鱼的尾部, 没有反应即认为已死亡 ) ,及时清出死鱼。对照组的死亡 率不得超过 10 %,对照组实验期间鱼的外表及行为不正常 或病态鱼也不得超过 10 %,否则要重新进行实验。 每天至少测定一次各实验液的电导率、溶解氧、 pH 和温度。 实验开始和结束时亦要测定。斑马鱼急性毒性观察记录表 格如下: 每天至少测定一次各实验液的电导率、溶解氧、 pH 和温度。 实验开始和结束时亦要测定。斑马鱼急性毒性观察记录表 格如下:

13 表 2 实验结果记录 时间项目对照浓度 1 浓度 2 浓度 3 浓度 4 浓度 5 24h 死亡数 水温 ( ℃ ) 电导率 (mS/cm) pH 溶解氧 (mg/L) 中毒症状 48h 死亡数 水温 ( ℃ ) 电导率 (mS/cm) pH 溶解氧 (mg/L) 中毒症状

14 六、实验结果 1. 直线内插法估算 LC 50 2. 概率单位 (probit) 图解法估算 LC 50

15 图 2 急性毒性实验典型的剂量 - 效应曲线 a: 直线内插法估算 LC 50 b :概率单位 (probit) 图解法估算 LC 50

16 七、注意事项 1. 必须严格控制实验用水的温度、 pH 、溶解氧、硬度和水量, 一般淡水鱼的水质要求如下: (1) 采用标准稀释水为实验用水。 (2) 每天光照保持 12 ~ 16 h 。试验期间水温在 20 ~ 25 ℃,诱导产 卵时控制在 23 ~ 26 ℃。实验前 24 h 停止给实验鱼喂食,整个 实验期间亦不喂食。 (3) pH : 6.0 ~ 8.0 。 (4) 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 > 4 mg/L 。 (5) 水量:每克鱼 0.5 L 水以上。

17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 1 次,每天换水 1 ~ 2 次。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 1 次,每天换水 1 ~ 2 次。 实验前 24 h 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 10 %,如果超过 10 %,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前 24 h 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 10 %,如果超过 10 %,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18 八、讨论与思考 1. 干扰鱼类 LC 50 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 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 毒性的 LC 50 值的可能差别。


Download ppt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主要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