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參辭駕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參辭駕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參辭駕禮

2 一、前言: 蓋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又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把「禮」字冠諸四維之首,可見禮之為用,關係至為重大。 今逢大道普傳,道在庶人,師尊奉上天之明命
,制定「暫定佛規」,以整飭禮節,期望天下眾生 ,人人正心修身,克己復禮,覺悟固有之性,明善復初,以返本還原。

3 二、仙佛介紹 明明上帝:全銜稱呼「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明明上帝-代表先天純陽是宇宙一大理體,也代表 光明佛性,為宇宙間最高的主宰者。 無量清虛-代表真空妙有,虛靈不昧之意。 至尊至聖-是宇宙之主宰,至高至上,最為尊貴。 三界十方-理氣象三界,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之無窮無盡之時空。 萬靈真宰-因亙古長存為萬物之根源,故稱為「老 」「無極 老 」等。

4 諸天神聖 指理天、氣天、象天所有神聖仙佛,三期收圓末後大事,都在打幫助道。 彌勒祖師 即彌勒佛是白陽期掌天盤的祖師,彌勒即「慈氏」之意。心地觀經:「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我們應學彌勒祖師修「彌勒行」慈悲度眾,早日實現彌勒淨土,大同世界。

5 南海古佛 即觀世音菩薩,為西方慈航尊音化身, 生於周朝末年妙莊王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名「妙善」,父「妙莊王」,母「寶德皇后」 。因道場在浙江南海普陀山,故稱南海古佛 ,無量劫來即已成道,聖號「正法明如來」 。《法華經》謂:「苦惱眾生,一心稱名,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曾化身為路祖的妹妹,代掌天盤六年 。一般稱觀世音菩薩、觀音大士、白衣大士 、慈航尊者。

6 活佛師尊 生於南宋高宗,父「李茂春」,母「王氏」其名「李修緣」,為原本為降龍尊者,本亦是火精子,於三期彌勒佛應運示現為其弟子助揚天道,與月慧菩薩同掌道盤,稱號濟公活佛。 月慧菩薩 原本為水精子,於三期彌勒佛應運示現為其弟子助揚天道,與濟公活佛同掌道盤。為師母之先天聖號。

7 各位法律主 主管戒律,護持道場之莊嚴肅穆,共有 四位: 關法律主:姓關名羽字雲長,封「漢壽亭侯 」,在麥城被害,追諡「壯繆(穆)侯」, 明朝封為「武聖帝君」。 呂法律主:姓呂名嚴,字洞濱,號「純陽子 」,武后時隨漢鐘離祖師修道,聖號「孚佑 帝君」。 張法律主:姓張名飛,字翼德,封為「桓候 大帝」。

8 岳法律主:姓岳名飛,字鵬舉,宋湯陰縣人 ,事母至孝。在風波亭遇害。孝宗時謐「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孝」 ,民國三年與關帝合祀於武廟。 灶 君 即灶神,為家家戶戶監察神,每於臘月 二十四日回天禀報人間善惡。一般稱呼為司 命灶君,灶神。

9 金公祖師 路祖(十七代祖)號「通理子」,山東濟寧人。道光二十九年生( 一八四九 年 )四月二十四日生為彌勒佛化身。光 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奉命掌道,為十七代祖。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農二月二日歸空。

10 師 尊 即十八代祖─天然古佛,俗姓張,諱奎生,字光璧,道號天然,山東濟寧人。光緒 十五年七月十九日生,生有異象,北京天壇失火,黃河澄清。圓寂於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享年五十九歲,乃濟公活佛化身,身擔白陽三曹普渡之明師。

11 師 母 即十八代祖─中華聖母,為月慧菩薩化身。俗姓孫,諱素真,道號慧明,山東單縣人,生於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民國十九年奉天命以天道師母輔佐張祖,與師尊同為十八代祖,同為白陽三曹普渡之明師,三十六年師尊歸空奉 命續掌道盤,辦理收圓大任。

12 鎮殿元帥 又稱茂猛師兄,係師尊之子,年少歸空 ,顯化助道有功,上天封為鎮殿元帥。 鎮殿將軍 又稱茂田師兄,為三天主考,又稱院長 大人。一號呆叟,係師尊之子,年少歸天, 顯化助道有功,上天封為鎮殿將軍。

13 教化菩薩 原為氣天大仙雲遊姑娘,求道前適逢瘟疫之災,到處顯化救眾,同時醫好師母聖體,為師母所渡化的第一位氣天仙,上帝敕封為教化菩薩。 各位大仙 歷代忠烈節教位列仙班者,以及近數十年來,為誠心助道,在此修行功德圓滿 ,後由上帝敕封之大仙。

14 三、叩頭的意義 1、人一叩為命,佛曰:「眾生皆具佛性」,
故叩頭時,即在了悟「性命在眼前」也, 佛家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 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又彌勒真經:「無影山前對合同」皆是 在點出其中妙意(不忘本)。

15 2、修道即是修性,故求道後,當常藉叩頭禮 佛時,主敬存誠,迴光返照,省察自己, 勤修勤煉,使自性恢復圓明,反璞歸真〈 歸依自性佛〉。 3、禮敬諸佛,折服我慢,以養成恭敬謙和之 心。 4、效法聖賢仙佛濟世救人的精神,發菩提心

16 ※師尊云:「叩首就是叩自己的天命﹝即中 庸『天命之謂性』的自性﹞;叩首就是愈 修愈要低心下氣;叩首就是要瞭解人人自 性相同,當下應無人無我;叩首就是要隨 時回到原點。」

17 四、基本佛規禮節 1、叩頭 叩頭時之態度:行禮乃表誠敬之意。 故行禮前,應先洗手淨面,以示誠敬。 行禮時,務必要莊嚴、肅靜、心平氣和 、穩重安祥,切莫表面敷衍。

18 叩頭動作 1. 首先抱住合同於胸前。 2. 然後由玄關前處,作揖及膝。 3. 再反動作從玄關處收回來於胸前。 4
叩頭動作 首先抱住合同於胸前。 然後由玄關前處,作揖及膝。 再反動作從玄關處收回來於胸前。 左腿跨出於拜墊左側,雙手先按在左膝蓋〈坤道左 手按左腿,右手按拜墊〉。 然後右膝跪下,同時雙手收於胸前。 左腿收回併攏,上身跪挺,抱合同於胸前。 叩頭時須頭手齊叩,額與手之距約1~2個拳頭高, 手心朝向拜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起立時依序反動作回來,再作揖而拜,躬身而退。

19 《叩頭動作示範》

20 ■首先抱住合同於胸前

21 ■然後由玄關前處作揖及膝

22

23 ■再反動作 1.從玄關處收回來於胸前。

24

25 2.左腿跨出於拜墊左側,雙手先按在左膝蓋上。

26 ■然後右膝跪下,同時雙手收於胸前,左腿 收回併攏,上身跪挺,抱合同於胸前。
■然後右膝跪下,同時雙手收於胸前,左腿 收回併攏,上身跪挺,抱合同於胸前。

27 ■叩頭時須頭手齊叩,額頭與手的距約1~2個拳頭 高,手心朝向拜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叩頭時須頭手齊叩,額頭與手的距約1~2個拳頭 高,手心朝向拜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28 ■ 叩頭時腳尖向外。

29 ■起立時 依序反動作回來,再作揖而拜,躬身而退。
■起立時 依序反動作回來,再作揖而拜,躬身而退。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乾道叩頭示範

42 明明上帝 諸天神聖 掌盤祖師 南海古佛 活佛師尊 月慧菩薩 師 尊 師 母 點傳師 引保師 前賢大眾
明明上帝 諸天神聖 掌盤祖師 南海古佛 活佛師尊 月慧菩薩 師 尊 師 母 點傳師 引保師 前賢大眾 (五叩首) (三叩首) (三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左腿跨出於拜墊左側,左手按左腿,右手按拜墊

51 右膝跪下,同時雙手收於胸前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坤道叩頭示範

67 明明上帝 諸天神聖 掌盤祖師 南海古佛 活佛師尊 月慧菩薩 師 尊 師 母 點傳師 引保師 前賢大眾
明明上帝 諸天神聖 掌盤祖師 南海古佛 活佛師尊 月慧菩薩 師 尊 師 母 點傳師 引保師 前賢大眾 (五叩首) (三叩首) (三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一叩首)

68 ※ 師尊慈訓:「磕頭心要誠,要迴光返照, 筋脈拉直,頭部放鬆,手和頭一起動,力 量由腳來支撐,『叩首』非『叩手』。磕 頭的動作,有發有收,頭尾動作一貫,這 是一以貫之的精神。」

69 2、參辭駕與接送駕 參駕-到佛堂為參駕。 辭駕-離開佛堂為辭駕。 接駕-自己先到,仙佛〈點傳師〉後到 為接駕。 送駕-仙佛〈點傳師〉先離去為送駕。

70 參、辭駕:到佛堂須先參駕,回去需辭駕,若有點傳 師在堂,向仙佛參(辭)駕後當再跪,向點 傳師參(辭)駕,此乃敬天命。 接、送駕:點傳師到佛堂參駕後當接駕,辭駕後當送 駕。開班時仙佛到壇或離壇,在仙佛參畢 駕或辭叩 駕後,皆需接、送駕五 叩首或三叩首(班員以鞠躬代替)。

71 3、辭、駕之佛禮稱呼:明明上帝 (五叩首) 諸天神聖 (三叩首) 掌盤祖師 (三叩首) 南海古佛 (一叩首) 活佛師尊 (一叩首) 月慧菩薩 (一叩首) 師 尊 (一叩首) 師 母 (一叩首) 點傳師 (一叩首) 引保師 (一叩首) 前賢大眾 (一叩首)

72 4、行禮之位乾坤有別:先乾後坤〈有坤道前賢一起行禮時 除外),乾坤要分班。拜墊位置依前後順序分: 3 1 2 6 4 5
4、行禮之位乾坤有別:先乾後坤〈有坤道前賢一起行禮時 除外),乾坤要分班。拜墊位置依前後順序分: 佛 桌 註:求道早者及年長者就尊位之拜墊位置,求道晚者或年少者應就次位之拜墊位置,自己應酌量資格應在某處為宜,不可過於推讓拉扯,以維整齊肅靜。

73 5.行禮排序

74

75

76

77

78

79 五、注意事項: ‧參、辭、接、送駕行禮時,乾坤須 分班,乾先坤後,乾左坤右,切勿 紊亂秩序。 ‧參駕、辭駕時,若有前人或點傳師
在場,則須再向前人或點傳師參辭 駕。若有前人或點傳師後到或欲離 開佛堂時,則向前人或點傳師接送 駕。

80 以表誠敬而禮周全。 ‧於佛堂坐定論道時,若有道親前來 叩頭禮拜,則應迅速站立,面向佛 位以示誠敬。待行禮人禮拜完時,
‧不論參辭、接送駕均需出聲報告, 以表誠敬而禮周全。 ‧於佛堂坐定論道時,若有道親前來 叩頭禮拜,則應迅速站立,面向佛 位以示誠敬。待行禮人禮拜完時, 方可再行坐定。行禮人於拜完時, 應即請諸位站立道親就坐,禮貌上 應略表歉意。

81 ‧若行禮人至佛堂中,巧逢點傳師於 佛堂辦事或商量事情或正在用膳時 ,則行禮應通權達變,活潑玲瓏, 以鞠躬代替叩頭禮拜,甚或不必至 佛堂中,僅於佛堂門旁而行禮,亦 無不可。

82 六、結語 1、一切的禮,全來自於「一點真心」,毫無
造作免強,無太過也無不及,所以「禮而 有節」,方合中庸之道。 2、三天主考院長師兄慈訓:「佛規乃是天戒 律,不遵焉能故家歸」。要知道「佛規」 乃是上天慈悲,惟恐眾生身心放逸而制定 的戒律。

83 3、恩師慈訓:「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 雕塑、造就一個人的上乘佛法。所謂『誠 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 的顯露與實踐。」

84 分組實際演練參辭駕禮節


Download ppt "參辭駕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