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 )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 )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220-276)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思维、意识、学习与记忆、情感、注意、兴趣、灵魂、意志

2 内容安排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神经、突触、反射弧等 二、人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三、感受器与效应器

3 几个问题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什么是神经冲动,如何传导? 3、神经元之间如何传导信息?什么是递质?有何功能?
4、反射弧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简述信息传递过程。

4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三)神经、神经节 (四)神经冲动 (五)突触 (六)神经递质 (七)反射弧

5 (一)神经元 髓鞘:成节排列,朗飞节。磷脂。绝缘并增进神经传导 1、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形态结构 (1)细胞体
Nissl’bodies:染色显示,是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的混合物,合成蛋白质。 (2)突起 树突:短而多分支,接受刺激的功能,传入纤维 轴突:长而少,传导神经冲动功能,传出纤维外膜,神经膜细胞(施旺细胞)保护轴突作用、再生 髓鞘:成节排列,朗飞节。磷脂。绝缘并增进神经传导

6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在哺乳类,与神经元的比例为10:1,对神经元的代谢和正常活动重要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分支少,裹在细胞体外。髓鞘、分层绝缘
星状胶质细胞:数目多,功能多。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离子平衡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记忆功能

8 (三)神经和神经节 神经:多个神经元伸出的神经纤维所组成,由结缔组织包裹,外面再围以结缔组织的鞘。
一个神经像一条电缆,可含有成百成千并行的神经纤维,外有髓鞘,高度绝缘,传导信息彼此不受干扰 神经节:细胞体集中形成,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

9

10 (四)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传导是一个需能的代谢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传导。如电流、多米诺骨牌等 理想研究材料: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
1、离子和神经冲动(轴突传导) 静息电位:神经未受刺激,处于静态时的电位, -70v 动作电位:Na+大量流入和K+大量流出,使膜内外发生极性的变化

11

12

13 2、神经传导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 传导过程: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3、髓鞘和神经传导速度 跳跃式传导 1/5000

14

15

16 (五)突触和神经递质 1、突触 (1)电突触 (2)化学突触 (3)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轴突小支末端膨大成小球,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表膜相连处形成 (1)电突触 电突触:2nm,腔肠动物、无脊椎动物。 特点: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直接通过,速度快;传导没有方向之分,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传导给另一个。 (2)化学突触 2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宽约20~50nm的缝隙 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实现神经冲动传导机制:Ca、Ach (3)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17

18 (六)神经递质 Ach 外周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神经递质 NAD 脑中常见,兴奋作用 多巴胺、血清素、5-HT、
r-氨基丁酸(GAGB-)、甘氨酸- 帕金森病

19 作用机制: 1、离子通道的改变 2、启动第二信使,cAMP 或cGMP,改变突触后膜的极化程度 神经调质:调节神经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和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离子通道或启动第二信使。 内啡肽,有缓解疼痛、振奋情绪的作用。

20 (七)反射弧 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神经系统的基本工作单位。 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 效应器:发生反应的器官或细胞
感觉—中间—运动

21

22 二、人体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二)周围神经系统 (三)内脏神经系统

23 (一)中枢神经系统 1、脑脊膜和脑脊液 2、脊髓 3、脑 脑的进化趋势:大脑日益发达、小脑也越来越重要、中脑则相对变小,重要性降低

24 1、脑脊膜和脑脊液 (1)硬膜及形成的结构:硬脊膜、硬脑膜、硬膜下腔,大脑镰、小脑幕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窦汇、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2)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 (3)软膜、脉络丛

25 2、脊髓 功能:反射与传导。 脊髓的外形: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两对前后外侧沟、脊髓圆锥、颈膨大、腰骶膨大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两对前后外侧沟、脊髓圆锥、颈膨大、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的划分:颈8、胸12、腰5、骶5、尾1     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的对应关系:     C1-4与同序数椎骨相同,C5-8和T1-4高一位,T5-8高两位,T9-12高三位,L1-5平对第11和12胸椎。S和C平对第1腰椎

26 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     (2)灰质     前角: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γ细胞),内侧群:颈肌和躯干肌。外侧群:四肢肌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前角的内侧,肢端肌位于外侧;伸肌和展肌位于前角的外周,屈肌和收肌位于深部;同一关节的屈肌和伸肌常位于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段内;前角内还有中央核,仅见于颈段和腰骶段,为支配膈肌的核团和副神经脊髓核。     后角: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侧角:中间内侧、外侧柱。     灰质连合。

27 上行传导束 薄束和楔束: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薄束和楔束: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前束(整个肢体运动的信息):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束: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28 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网状结构。

29 3、脑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 联络区——语言与记忆 记忆、推理、学习、想象、心理活动等高级的智慧活动都是依赖于联络区的
丘脑:感觉整合中心 网状激活系统: 下丘脑: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

30 边缘系统:脑桥前部、大脑和丘脑的边缘部分(海马体和杏仁体),由控制情绪的功能。
中脑: 小脑:调节各级肉的活动,以保持动物身体的正常姿势。 脑桥:联系和整合的环节,呼吸中枢 延髓:活命中枢,呼吸、心搏、吞咽、咳嗽、喷嚏、呕吐

31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32 端脑的外形 3缘:上缘、下缘、外缘。 3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环状沟。 3极:颞极、枕极、额极。
    3缘:上缘、下缘、外缘。     3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环状沟。     3极:颞极、枕极、额极。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33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第一躯体运动区(motor area):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2.第一躯体感觉区(somesthetic area):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3.视区(visual area):距状沟周围皮质。     4.听区(acoustic area):颞横回。     5.平衡觉区:     6.嗅觉区:     7.味觉区:     8.语言区(linguage area):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34

35

36 (二)周围神经系统 成对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1、脑神经 12对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官、肌肉和腺体 2、脊神经

37 (三)自主神经系统 分配到心、肺、消化管及其他脏器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调节体内环境条件,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特点:不受意志的控制

38

39 三、感受器和效应器 神经系统传导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至中枢(脑、脊髓),经过计算后,再由中枢发出指令至效应器,使生物体发生相应的反应。
感受器:接受外界和体内刺激的器官,包括感觉细胞和附属结构 效应器:接受神经中枢的指令对刺激发出反应的器官 神经系统、感受器、效应器、再加上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行动保证了生物体的内稳态。 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能接受光、热、电、化学等刺激而发生反应 多细胞动物有专门的感觉细胞和由感觉细胞构成的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

40 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是指对感受器最为敏感,其所需强度较小的刺激。
光感受器:370~740nm,声16~20000Hz机械振动波, 一般,感受器的结构和机能分化愈高,其敏感性和特殊性也明显,有利于集体对刺激走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阈值 阈强度: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或面积(皮肤的触觉)

41 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变为感觉神经元上的动作电位的作用换能作用 每一种感受器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光能、机械能、声能、化学能——电能。发生器电位或感受器电位,与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比例,二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频率又与发生器电位成比例。 4、感受器的适应 当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少。

42

43 物理感受器 1、触压感受器:指尖、口唇、乳头等部位的皮肤中,裸露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觉感受器)、环层小体(深部压力感受器)
2、本体感受器:肌肉、腱、关节的张力和运动 肌梭 3、热感受器:皮肤、舌 4、平衡和听觉 耳蜗内的毛细胞、前庭器(半规管) 5、视觉和光感受器 视锥细胞(颜色)、视杆细胞(暗视) 6、化学感受器:味觉和嗅觉(味蕾、嗅觉细胞)

44 效应器 1、肌肉与肌肉收缩 骨骼肌、皮肤肌、神经肌肉接头 骨骼肌结构(运动终板) 运动单位:一个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肌肉收缩(单肌收缩) 过程: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全或无反应

45 收缩的总和:第二个动作电位在第一个反应完成之前被触发,张力的增加可以叠加,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反应。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强直收缩:速率足够的快,单收缩变得模糊,肌肉张力达到最大 肌紧张:身体的许多肌肉,常常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张力。 肌肉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肉收缩的过程 、肌肉收缩需要Ca的参与、 肌肉收缩是个耗能的过程、快收缩和慢收缩(保持动物正常姿势) 2、色素反应、生物发光等其他


Download ppt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 )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