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章 社會心理學 黃 囇(ㄌㄧˊ) 莉 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
2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研究人們的思想、感覺與行為如何因他人出現而受到影響,即使他人出現可能只是隱約或想象中的。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對自己及他人的想法及信念。通常是依據我們知覺或解讀觀察到的訊息而得來,或是從學習他人而得來。
3
Festinger & Carlsmith 做兩個無聊又簡單的手眼協調作業,一小時後,請問實驗的有趣程度?
4
認知失調 認知一致性(cognitive consistency) 個體思考(認知)與行為相互一致。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個體思考(認知)與行為之間的不愉快衝突。通常是由於個體的行為與他目前的想法不一致而造成。
5
自我知覺理論 (self-perception theory)
我們多半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想法所引導,但是 這個理論認為當我們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時,會像一個局外人般觀察自己的行為,以推論自己的想法。
6
歸因理論 歸因(attribution) 一種心智解釋,解釋某人某個行為的原因 個人歸因(personal attribution)內在歸因
一種心智解釋,認為某個行為的原因是由於此人內在的想法或特性所致(又稱為性格歸因)。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外在歸因 認為某個行為的原因是由於此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所造成。
7
學業成就的歸因 Weiner 內歸因 外歸因 穩定因素 能力 難度 不穩定因素 努力 運氣
8
歸因的偏誤 Bias 社會期許的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當人們試圖推論某人的性格時,會過度權重此人令人不悅的社會舉動。 普遍或非普遍效果(common and uncommon effects) 一種歸因傾向,會將一個行為效果的普遍性歸因為情境因素,將不尋常的行為效果歸因為個人因素。 個人化歸因(personalism) 一種歸因傾向,如果某人的行為效果對我們有直接影響,則此行為較會被歸因為個人因素;但如果行為對我們的影響較不直接,則會被歸因為情境因素。
9
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人們的一種歸因傾向,當歸因他人行為時,我們會傾向過分注重此人的內部因素與個人責任,而較忽視其外部因素與環境的影響。 行為者-觀察者的歧異效果(actor-observer divergent effect) 人們的一種歸因傾向,會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其穩定、內在的個人性格所致;而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的環境因素。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es) 人們的一種歸因傾向,在歸因自己行為時會格外寬厚,當自己表現好時會歸功於個人性格因素;自己表現差時會歸咎於外在環境因素。 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 人們的一種傾向,會暗中破壞自己的表現,以便失敗時有藉口。
10
態度(attitude) 一種學習得來、穩定的、持久的價值觀(例如對某人的觀點或是一種信念)。像這樣的價值觀會影響個體的思想、感覺與行為。
1.透過後天學習而得 2.態度是穩定且相當持久,不容易改變 3.態度是一種評價式的觀點, 4.態度會影響行為,但也經常不一致 5.內隱態度、外顯態度, 6.包含認知、情感、行為導向三個元素
11
吸引力 attraction 生理激發:arousal 熟悉性:familiarity
(暴露效果:mere-exposure effect) 接近性:proximity 生理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 相似性:similarity 互惠的效果: reciprocal
12
人際吸引理論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一種吸引力理論,認為人們會被那些與自己有對等付出回報關係的人所吸引。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認知一致性理論對吸引力的解釋,認為被吸引的兩方會試圖維持關係中的施、受平衡,因此他們會試圖維持兩方等量的喜歡與不喜歡。
13
愛的理論 演化論觀點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of love)
一種吸引力理論,認為我們成人時與伴侶所維持的關係是根源自孩童時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特別是嬰兒時期與母親的關係。 愛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一種吸引力理論,認為愛情有三種基本元素:親密、熱情與承諾。
14
愛的三角理論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情慾 親密 承諾 愛的類型 + -- 迷戀之愛 喜歡 空虛之愛 浪漫之愛 友伴之愛 愚昧之愛 圓熟之愛 無愛
15
團體中的互動 團體(group) 一群彼此互動的個體,通常是一起完成工作,或為了促進彼此關係的團體。
社會性助益(social facilitation) 當有他人在場時會提升個體的表現。 社會性干擾(social interference) 當有他人在場時會降低個體的表現。
16
社會性懶散(social loafing)
一種現象,當團體人數增加時,每一個團員反而會減少自己的努力。
17
旁觀者效果(bystander effect)
一種現象,當在場的旁觀人數愈多時,每一旁觀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會降低。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一種現象,當在場的旁觀人數愈多時,反而導致每一旁觀者降低對此事件的個人責任感。
18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一種傾向或想法,認為個體的興趣與福祉比團體的福祉重要。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一種傾向或想法,認為群體的興趣與福祉比個體的福祉重要。
19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一種傾向,會擴張團員一開始的想法,使這些想法變得更為極端。 常模(norm)= 翻譯為「 規範」較佳 行為或態度的標準,來自團體中多數人的共識。 群體思考(groupthink) 一種群體決策過程,團員因為太急於達成一致的意見,以致無法考慮其他更可行的方案。
21
從眾性(conformity) 一種過程,個體塑造自己的行為以更符合群體的規範。
24
社會地位與從眾: 中等地位者最高從眾
25
影響從眾的因素 團體的大小 凝聚力大小 社會地位高低 文化: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一致性:一個異議者即可降低從眾的壓力
26
權威性服從 Obedience Milgram的研究
從15-450伏特 服從 一種過程,個體遵循某實際存在或意識中的權威的要求。
28
實際數據 預測數據
29
囚犯與獄卒 Zimbardo之實驗
30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32
你看到什麼? 六次之後強化種族刻版印象
33
偏見(prejudice) 根據有限或錯誤的訊息,而對某一團體成員形成的負面態度。 社會性的歸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一種將人們分類的傾向,觀察者將具有共通特性的人們分為同一類。 刻板印象(stereotype) 一種知覺的典型範本,此範本描繪了某一個社會分類的典型特性。刻板印象通常假設典型範本代表了此社會分類中的每一個體。
34
攻擊(aggression) 意圖對另一人造成傷害的行為。 敵意性攻擊(hostile aggression)
因傷痛、壓力而引發的情緒性衝動或情緒爆發,進而意圖傷害他人的一種行為。此行為通常不會讓侵略者得到好處,甚至造成損失。 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 一種奪取他人取物的行為,有時會造成意外的傷害,是侵略者試圖奪取有價之物時衍生的副產品。此行為通常是有計畫的、而非衝動性。
35
敏感遞減化(desensitization)
對暴力刺激的逐漸習慣,此時我們對暴力刺激及暴力產生的悲劇結果變得逐漸冷漠,且較無責任感。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失去自我認同感,因而導致個體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可能做出更多違反社會規範及個人道德觀的舉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