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冷戰下的國泰電影與香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冷戰下的國泰電影與香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冷戰下的國泰電影與香港

2 過往研究總結 對邵氏電影的重視 對國泰影片的逐步關注 對港日臺交流的的逐步關注 對左翼影片的逐步關注 對馬來語影片的逐步關注

3 背景 1949年後的變化:香港電影失去內地龐大市場(兩廣20%票房) 西片 國語片 粵語片

4 依賴香港及東南亞粵語市場(片花制度) 以多產取勝,伶星片(任劍輝、紅線女),直接翻拍粵劇 四大公司:中聯、新聯、華僑、光藝 60年代粵語片突然冷落 免費粵語電視頻道開播 戰後年輕人口味變化 60年代末東南亞排華運動和電影進口限制出現

5 香港電影與冷戰局勢 左右派的划分 大陸,臺灣,東南亞,與港英的政策 亞洲電影節與港日交流

6 香港成為冷戰局勢下左右陣營爭奪的場所 左派: 長城、新聯、鳳凰、中聯 右派: 永華、國際、邵氏

7

8 60年代的明星制度 女明星:林黛、尤敏、乐蒂、葛兰、李丽华、叶枫、丁皓、林翠、夏梦、石慧、陈思思、红线女、萧芳芳、陈宝珠
男明星:陈厚、雷震、张扬、乔宏、谢贤 女配角:王莱 男配角:梁醒波、刘恩甲

9

10

11 邵氏與國泰之爭 邵氏:Show Business is Shaw Business 前身為上海天一,邵村人接手九龍片場,成立南洋影片公司
邵逸夫在南洋經營影院 1957邵逸夫購入香港清水灣地皮,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61年邵氏片場建成 邵逸夫:上海商人作風

12 國泰 董事長為陸運濤(Loke Wan Tho ),馬來西亞富商陸佑之子,留學背景,作風洋派 1948年成立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引進現代化影院設備,1951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 1955年接管香港永華片場,永華國際合併為電影懋業公司 管理團隊與創作組: 陸運濤 歐德爾 (Odell, Albert) 鐘啓文 宋淇、張愛玲、姚克 易文、陶秦、王天林、岳楓、嚴俊

13 爭鬥與和解 爭奪明星:林黛、樂蒂、李麗華 爭奪導演:李翰祥的國聯 搶拍同一部影片: 《紅樓夢》 《梁祝》 《武則天》、《楊貴妃》 《七仙女》 《啼笑姻緣》 《寶蓮燈》 尋求國際合作:新馬、日本東寶 爭奪海外市場:東南亞、台灣、日本 1964年3月和解《君子協定》 1964年6月陸運濤飛機失事,之後電懋不敵邵氏

14

15 亞洲電影節 日本發起,第一屆東南亞電影節(1954)在東京舉行,之後分別在新加坡、香港、東京等。1957年南韓加入改名亞洲電影節
早期成員包括:日本、香港、中華民國(台灣)、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 商業利益(港日影業交流,進軍各自市場) 政治因素:二戰時期大東亞電影圈構想的延續,提倡亞洲電影價值,同時響應反共口號。其出現與冷戰形勢有關。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open the 1956 South-East Asia Film Festival, if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at it teaches me some geography, for I had never realized before that Japan was part of South-East Asia” (葛量洪)

16 香港電影中的 “東洋味” 外景和異地戀題材在50年代中期的流行 迎合潮流 (李香蘭) 炫耀人事和財力
顧及台灣市場,滿足占台灣人口多數的本省人的日本情結 學習日本技術

17 尤敏:《香港之夜》、《香港之星》、《香港、東京、夏威夷》、《最長的一夜》
〈蝴蝶夫人〉《野玫瑰之戀》

18 國泰電影中的現代性 主要作品類型為喜劇、歌舞片和都市愛情片
與邵氏古色古香、中國氣派、男性陽剛相比,電懋作品比較陰柔,打女星牌(家庭主婦/職業女性、妻子/後母、蕩婦/聖母、男性化/淑女) 滿足了戰後新生代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心 新興工業:航空業、酒店業、時裝業、汽車業、唱片業、廣告業 新興職業:空中小姐、鋼琴師、女秘書 流行節目:健身比賽、選美、模特表演(《雲裳艷舞》)、社交物、電視 生活方式:分期付款 新型裝備:鋼琴、跑車、洋裝

19 走迎合中產趣味的夢幻路線,以好萊塢的輕歌曼舞、浪漫溫馨掛帥,把電影作為實際的興趣與享受的結合,盡量擺脫中國文化人慣有的憂國憂民的沉重意識
追求格調,通俗而不低俗,不追求高深也要求格調高雅,內容健康 人物雖然追求自由,但也堅持傳統的儒家道德,如孝道、家庭觀念等,作品充滿濃厚的人情味(承接上海30-40年代作品如《馬路天使》等) 異國情調與跨國性:香港(特別是女性)作為展現亞洲現代化的舞台,兼顧東方氣質與西方才華 開始流露尋根的香港意識:《曼波女郎》、《玉女私情》

20 空中小姐(1959) 高成本制作,外景拍攝 親台傾向 影片主題:在劇變中的亞洲,怎樣才叫現代?
“航空事業是人類文化進展的標誌,照料旅客的空中小姐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使,在空中工作,為穿梭各地的人服務,這是一種新興的職業,也是一種最現代化的職業,縮短人間距離,促進國際往來” 服務業與專業精神 獨立女性


Download ppt "冷戰下的國泰電影與香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