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新經濟 2005 年學術研討會 姚興川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 周濟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彭素玲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副研究員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 世新大學舍我樓會議室 ---- 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的產業關聯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新經濟 2005 年學術研討會 姚興川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 周濟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彭素玲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副研究員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 世新大學舍我樓會議室 ---- 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的產業關聯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新經濟 2005 年學術研討會 姚興川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 周濟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彭素玲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副研究員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 世新大學舍我樓會議室 ---- 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的產業關聯分析

2 目次 壹、緒論 貳、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 參、紡織產業的投入產出統計分析 肆、紡織產業的產業關聯分析 伍、結論與建議

3 壹、緒論 產業關聯表由美國經濟學家李昂提夫 (Wassily Leontief) 於 1936 年提出,以陳示一國在一定期間 內經濟活動的總成果。此表係以矩陣方式表達各 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故又被稱為投入 產出表。 由於它從個別產業出發,加總而展現國家整體的 經濟活動,因此,可用來分析特定產業在整體經 濟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利用產業關聯表的特點,透過多年產業關聯 表的串聯,分析台灣紡織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過 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未來紡織產業的發展方向。

4 貳、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 日治時期:有十餘家紡織廠,但是產量很 小。 1942 年:台灣紡織工業生產占當時工 業產值約 1.6% ,佔國內總產值比重約 0.79% 。 1945 年:台灣光復,七家日人支配的紡織 事業編入「台灣工礦公司」。 1949 年:大陸各地紡織廠也相繼拆遷來台, 雖然設備簡陋,生產能力有限,但為台灣 未來紡織工業奠定基礎。

5 貳、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 1952 年:各類紡織工廠已增加至 1,228 家, 佔全台工廠總數的十分之一,僅次於食品 和窯業工廠家數。 1954 年:台灣紡織產品開始外銷其他國家。 1959 年:成為第 2 大輸出產業。 1961 年:台灣紡錠數已擴增至 45 萬。紡織 工業之產值占製造業的比重達 13.98% ,紡 織品出口占全國商品輸出比例 15.1 % ,突 破 15% 關卡。

6 貳、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 1970 年代:紡織產業進入興盛的發展階段。 經營環境日益困頓,不但有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同時也 面臨主要工業國家有關紡織產品貿易採取配額管制等措 施之衝擊。 出口方面仍屢創佳績,尤其在產品技術之提昇方面,有 關人纖原料與製品不斷推陳出新。 台灣紡織工業上下游垂直生產模式中,有關成衣到織布 紡紗,到人纖製品到人纖原料工業的逆向回溯發展型態, 已然形成。 1980 年代:紡織工業在國際競爭壓力日增,包括 工業國家的配額限制、新興國家的強力競爭,以 及開發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再加上國內工資上 漲,科技產業重要性日增,競逐有限資源的情況 下,面臨升級壓力與轉型瓶頸。

7 貳、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 1990 年代:台灣紡織產業面臨中國大陸以及 東南亞的強烈競爭,開始由下游向上游逐漸 衰退。下游廠商以赴國外投資為主要存活方 式,大量二手的紡織機具出口至中國大陸與 東南亞,開拓第二春。中上游廠商則以「全 球佈局、創新研發」為生存法則,積極轉型。 步入 21 世紀後,台灣與中國大陸在 2002 年正 式成為 WTO 會員國,對於台灣此一小型開放 經濟體系,自是有相當影響。尤其對於向為 我國重要創匯產業的紡織產業,在紡織品及 成衣協定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ATC) 於 2004 年底全面回歸 WTO 架構後,更是 重要。

8 參、紡織產業的投入產出統計分析

9 一、產業結構變動 ( 一 ) 生產結構 製造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重在 1961 年 為 33.4% ,隨後逐年提升,到 1986 年達 59.3 %,是 歷年最高,爾後逐年下滑, 2001 年降至 42.9 %。 紡織品與成衣及服飾品業在 1971-1976 年間比重達 9.8%~9.9% 最高,然後開始下滑。其中紡織品業 佔所有產業比重也由 1986 年的 4.1% ,逐年下降至 2001 年的 2.1%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在 2001 年時 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重,不及 1% ,較諸 1986 年的 4.8% ,衰減 4.1 個百分點。 而紡織品業與成衣及服飾品業兩業合計之比重, 在 2001 年為 2.8% ,僅及 1964 年之 5.6% 的半數。

10 表 2 國內生產總值-按產業部門分

11 一、產業結構變動 ( 二 ) 輸出入結構 紡織品製造業及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輸出結構,也呈現反 U 字型變化,於 1964 年至 1976 年間,其呈現上升趨勢,比重 最高時達 23.3% ,而自 1976 年後,則呈現下降趨勢,至 2001 年時,兩業合計僅 6.7% ,為歷年之新低紀錄。 自 1991 年起,紡織品業之輸出比重超越成衣及服飾品業。 紡織品業及成衣服飾品業占輸出比重已產生結構轉型,由 製程下游勞力密集型之成衣服飾品逐漸轉為中、上游資本 及技術密集之紡織品。 成衣服飾業的比重只在 1.1%~2.2% ,相較紡織品和人造纖維 業都低,但比重有逐年提升的趨勢。至於紡織業的進口占 台灣總進口的比重則相當低, 2001 年三者合計 2.1% ,較 1981 年的 3% ,下滑 0.9 個百分點。顯示紡織業對進口的依賴 相當低。

12 表 3 輸出結構之變動

13 表 4 資本消耗準備佔各部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14 表 5 輸入結構之變動

15 二、出口對紡織業發展的重要性 ( 一 ) 輸出係數: 各產品輸出值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重, 輸出係數愈大,表示產業發展依賴輸出 的程度愈高。 ( 二 ) 輸入係數: 各產品輸入值占國內需要值 ( 即國內生產 總值-輸出+輸入 ) 之比重,表示該產業 國內需求對輸入的依賴程度。 ( 三 ) 最終需要分配結構

16 表 6 產品別輸出係數之變動

17 表 7 產品別輸入係數之變動

18 表 8 2001 年紡織產業最終需要分配結構 單位:新台幣十億元;% 資料來源:同表 2 。 註: 1. 產業合計

19 三、對進口中間投入的依賴 輸入投入係數為產業生產一單位產品 需輸入品作為中間投入之單位數。 資料顯示紡織業生產所需的中間原料 大部份來自國內,對進口原料的需求 不高。

20 表 9 產業別輸入投入係數 資料來源:同表 2 。 註 1 :全體產品係指農、工及服務業等所有產業之合計。

21 四、自給率 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國內需要值 ( 即國 內生產總值-輸出+輸入 ) 稱為自給 率。 資料顯示除供應國內需要外,還能出 口賺取外匯。

22 表 10 產品別自給率

23 肆、紡織產業的產業關聯分析 產業關聯分析主要利用產業關聯程度 表 (I - A) -1 可分析產業間之相互關聯 程度的特性來進行。

24 圖 1 2001 年 49 部門產業關聯圖

25 圖 2 1976-2001 年人造纖維產業關聯軌跡圖

26 圖 3 1976-2001 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關聯軌跡圖

27 圖 4 1976-2001 年紡織品產業關聯軌跡圖

28 圖 5 2001 年紡織業產業關聯圖 ─162 部門分類

29 表 11 紡織產業影響度與感應度之比較 : 1996 與 2001 年

30 伍、結論 本研究透過產業關聯表,觀察分析台 灣紡織產業六十年來的消長與結構變 化。 紡織產業可謂台灣工業化的濫觴。不 但產業垂直分工體系完整,上中下游 之產業體系全方位發展,且為台灣第 一大之創匯產業,在國際紡織市場也 佔有重要地位。

31 伍、結論 過去我國紡織業因階段性的考量,著 重量化型生產技術 ( 或產品 ) ,但隨著 國際市場的競合發展,跨領域整合型 創新紡織品的市場將為我國紡織業未 來生存重點。由於紡織業屬於應用產 業,因此如何藉由跨領域科技整合, 是未來創造高值化紡織品的重點。

32 簡報完畢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世新經濟 2005 年學術研討會 姚興川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 周濟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彭素玲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副研究員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 世新大學舍我樓會議室 ---- 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的產業關聯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