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Sastra periode kiri Pertemuan 7 Matakuliah: E0772/ Literature China Kontemporer Tahun: 20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Sastra periode kiri Pertemuan 7 Matakuliah: E0772/ Literature China Kontemporer Tahun: 200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Sastra periode kiri Pertemuan 7 Matakuliah: E0772/ Literature China Kontemporer Tahun: 2008

3 Bina Nusantara 左翼时期的文学(第二个十年文学) ( 1928-1937 ) 革命文学 1927 年的 “ 四 · 一二 ” 反革命政变,断送了中国 的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极为深 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坛的面貌。 国共两党决裂后,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由 “ 五 四 ” 时期的思想改革,变为了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的 社会革命。

4 Bina Nusantara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思潮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从根本上进 行了批判、否定。从此,中国离开了五四传统,走上了速滑 道路。 1928 年 1 月,在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影响下,蒋光慈、钱杏 村(阿英)、孟超等共产党员作家新成立的太阳社在上海创 办了《太阳月刊》,而从日本归来的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 乃超、彭康等也在海上创办了《文化批判》。这个 1 月出版 的《创造月刊》在郭沫若的领导下发生了 “ 突变 ” 。他们共同 提倡革命文学,形成了一场物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 他们与鲁迅、茅盾(沈雁冰)等为统着 “ 革命与文学 ” 的问题 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即著名的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

5 Bina Nusantara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在 1928 年的出现有着广泛而深刻的 原因: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深入,许多作家渐渐接受了马列主 义,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必然需要有人来倡导, 这是新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 四.一二 ” 政变后,无产阶级单独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 使命,在文学上必然会形成一个与之呼应的文学运动,这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郭沫若、茅盾等

6 Bina Nusantara 1930 年 3 月中国左联(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鲁迅、冯雪峰、 沈端先(夏衍)、冯乃超、蒋光慈等 40 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茅盾、 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加入了左联。 会上通过了根据前苏联 “ 普拉 ”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和日本 “ 纳 普 ” (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改组后称 “ 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团体协 议会)纲领而制定的左翼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宣告以 ” 站在物产阶 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 ,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 级社会之 ‘ 中世纪 ’ 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 ; “ 我们的艺术是反对 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 ‘ 失掉社会地位 ’ 的小资产阶级的 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作为左联奋斗 的目标。

7 Bina Nusantara 左翼文学的贡献: ( 1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 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苏联的 “ 无产阶级文化派 ” 、 “ 拉普 ” 和波格丹诺夫的 “ 文艺组织生活 ” 论均 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 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 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 “ 依据社会潮流 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 否 ” (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 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 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8 Bina Nusantara 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经过 1930 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 1932 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 1934 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 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 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左翼文学运动加强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 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由外向内方面:首先,输入了大量苏 联、东欧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先进的文学作品,诸如高 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雷马克的 《西线无战事》均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作品。

9 Bina Nusantara 其次,通过文学期刊以及作品文丛介绍世界文学形势,借 以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第三,积极的批判吸收苏俄与西方 国家先进的文学理论。由内向外方面: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 界,鲁迅、郭沫若、茅盾、张天翼、沈从文、沙汀等人的作 品先后被介绍到各个国家,中国的左翼文学在世界上发出了 自己的呼声,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左翼文学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以鲁迅为代表的 杂文,以茅盾、蒋光慈为代表的小说,以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诗歌, 以田汉、夏衍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涌现了《新梦》、 《别了,哥哥》、《丽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记》、《蚀》、 《子夜》等为现代文学史上永为不朽的作品。

10 Bina Nusantara 左翼文学的过失 : ( 1 )左翼文学的出生和发展天生带着冲动的印记。由于对 中国的革命实际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斗争经验的缺乏,左 翼文学在成立初期错误的否定了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伟大成 就,并对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著名作家进了错误的批判, 只是凭借年轻的热情和冲动对中国文学发出了急功近利的 呐喊。

11 Bina Nusantara ( 2 )由于过于强调文学的 “ 工具 ” 属性和阶级属性,左翼文学 忽视了其他文学力量的一些正确观点,并对本应成为同志 的一些作家进行了集团式的打压。比如与梁实秋关于人性 论的论战、对 “ 自由人 ” 和 “ 第三种人 ” 的批判在今日看来均 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2 Bina Nusantara 30 年代小说: 茅盾 《子夜》、《蚀》 老舍《骆驼祥子》 巴金《家》、《春》、《秋》 沈从文《边城》 丁玲《韦护》 等

13 Bina Nusantara 30 年代小说: 茅盾 《子夜》、《蚀》 老舍《骆驼祥子》 巴金《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沈从文《边城》 丁玲《韦护》 等

14 Bina Nusantara 30 年代戏剧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


Download ppt "Sastra periode kiri Pertemuan 7 Matakuliah: E0772/ Literature China Kontemporer Tahun: 20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