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zospirillum spp. 90134014 吳昇達 90134094 楊承琳 指導老師 : 趙維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zospirillum spp. 90134014 吳昇達 90134094 楊承琳 指導老師 : 趙維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zospirillum spp. 90134014 吳昇達 90134094 楊承琳 指導老師 : 趙維良

2 Azospirillum 的菌種特性 1.G(-) 短桿菌,直徑約 1.0μm ,長度約 2~3μm 2. 微量好氧菌 3. 有移動性,具有鞭毛 4. 能進行固氮作用 5. 最適合生長溫度 :35-37 度 6. 在含有有機酸鹽類的培養基能長的很好 如 :malate( 蘋果酸 ) 、 succinate( 琥珀酸 ) 、 pyruvate

3 7.DNA 的 G+C 百分比約 69-71% 8. 常出現於榖類作物 ( 常出現稻米中 ) 的根部和土 壤中 9. 在 potato agar 上呈現紅色點狀菌落,有皺摺 10. 在 BMS agar 上出現粉紅色、不透明、圓形、 有皺摺的菌落 11. 培養在 nitrogen-free malate media ,微量好 氧情況下會進行固氮作用 12. 在 Congo red medium 會出現鮮紅色菌落

4 Oxidase+ Urease+ Starch- gelatin- indole-

5 實驗器材 1.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2. 稻米田的土壤 ( 包含稻米作物 ) *本次採樣地點為北市中正高中後門稻田 3.RC medium 、 BMS medium 、 Nfb tube 4. 各培養基作為生化測試用 (Oxidase 、 Urease 、 Starch 、 gelatin 、 indole)

6 主要使用培養基成份 1.Nfb medium ( 成份為每公升的需求量 ) a. L-malic acid 5.0g 、 NaCl 0.1g b. K 2 HPO 4 0.5g 、 MgSO 4 . 7H 2 O 0.2g c. CaCl 2 0.02g d. Trace element solution : (Na 2 MoO 4 . 2H 2 O 0.2g 、 MnSO 4 . H 2 O 0.235g 、 H 3 BO 3 0.28g 、 CuSO 4 . 5H 2 O 0.008g 、 ZnSO 4 . 7H 2 O 0.024g 、 distilled water 1000mL) 2.0mL

7 e. Bromthymol blue 2.0mL f. Fe EDTA(1.64% solution) 4.0mL g. Vitamins solution (biotin 0.01g 、 pyridoxin0.02g 、 distilled water 1000ml)1.0ml h. KOH 4.0g 、 1.75g agar ※利用 KOH 調整 pH 值到 6.8

8 2.RC medium( 成份為每公升的需求量 ) a. K 2 HPO 4 0.5g 、 MgSO 4 . 7H 2 O 0.2g b. NaCl 0.1g 、 yeast extract 0.5g c. FeCl 3 . 6H 2 O 0.015g 、 DL-malic acid 5g d. KOH 4.8g 、 agar 20g ※利用 0.1N KOH 調整 pH 值到 7.0 15mL,1:400 aqueous solution (RC)

9 3.BMS medium( 成份為每公升的需求量 ) a. L-malic acid 2.5g 、 KOH 2.0g b. raw cane sugar 2.5g 、 Vitamins solution (biotin 0.01g 、 pyridoxin 0.02g 、 distilled water 1000mL) 1.0mL c. bromthymol blue 2 drops d. agar 15.0g

10 實驗步驟

11 1. 收集稻米作物樣本,以無菌水沖洗 2. 以無菌水沖洗根部,並切下根部約 5-8mm 3. 將根部磨碎加入含有 5mL 的 Nfb medium 試管中 4. 培養 37 ℃ 72 小時 5. 挑出培養基液面下 1-4mm 的白色菌環,利用 phase-contrast 鏡檢,觀察是否有細菌呈桿狀、 細長類似 S 型

12 6. 將白色菌環菌液連續稀釋到 10 的 4~5 次方,利 用 RC medium 推平板 ,培養 37 ℃ 72 小時 7. 挑選 RC medium 上 紅色 、 點狀菌落,利用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鏡檢,挑選出形狀 為陰性桿菌的菌落 8. 將菌落進行連續稀釋,四區劃線培養在 RC medium 上 , 確保獲得純菌 9. 對菌落進行各種生化測試

13 採樣地點 北市市立中正高級中學後門農田

14 結果 ㄧ、稻米根部樣本置入 Nfb tube 中,培養 72 小時, 在試管液面下 1~4mm 出現白色菌環。如圖一

15 圖一、稻米根部培養於 Nfb 上出現白色菌環 左為對照組

16 二、菌液連續稀釋到 10 5 ,滴入 0.1mL 菌液於 RC medium 上推平板,得到 5 株菌株,分別再接種 到 RC medium 上以確保獲得純菌,進行鏡檢。 三、五株菌株的敘述如下表ㄧ

17 編號外觀 Gram ’ s stain 1 點狀,粉紅色,直徑約 0.5mm ,桿狀 G (-) 2 針狀,粉紅色,直徑約 1mm ,球狀 G (+) 3 針狀,橘色,外圈暈開一圈透明不規則 外緣,直徑約 2mm ,球狀 G (+) 4 針狀,橘色,直徑約 1mm ,球狀 G(+)G(+) 5 點狀中間不規則凸起,粉紅色,直徑約 0.5~1.5mm ,球狀 G(-)G(-) 表一、各菌落的外觀型態及染色結果

18 四、 1 號菌經鏡檢後觀察為 G (-)短桿菌 ,在 RC medium 上呈現紅色點狀菌落 ,應為 Azospirillum.spp ,如圖二。

19 圖二、 1 號菌株在 RC medium 上之生長情況

20 圖三.1 號菌株經 Gram’s stain 後在顯微鏡下的觀察

21 五、將 1 號菌株接種至 BMS medium 上,呈 現綠色菌落,如圖四。

22 圖四、 1 號菌株在 BMS medium 上產生綠色菌落

23 討論 1. 在 Nfb tube 上產生的白色菌環表示可行固氮作 用。 2.RC medium 裡面含有剛果紅,能用來區分 rhizobia 和其他種類微生物。 3. 一般而言 Azospirillum spp. 在 BMS medium 上會 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

24 4. 本次實驗所篩選到的 1 號菌株在外觀,型態以及 RC medium 上之生長狀況均符合 Azospirillum 的特徵;但是,在 BMS medium 上,卻出現綠 色菌落與理論不符。

25 5. 針對此實驗結果,可能因素為: ( 1 )在 rhizobia 中,有其他菌種的外觀型態和 Azospirillum 相似,導致在判斷上出現錯 誤。 ( 2 )樣本只侷限於稻米,變異性太小,導致在 數次實驗中所得到的菌相並無太大變化而 無法篩選到 Azospirillum 。 ( 3 )在培養過程中,好氧的環境對 Azospirillum 造成傷害,導致無法生長。

26 感謝 1. 本實驗特別感謝北投 賴先生提供稻米作物樣本

27 References 1.Enrique A. Rodríguez Cáceres. 1982. Improved Medium for Isolation of Azospirillum spp. Appl Environ Microbiol. 44(4): 990–991. 2Klingmuller,W. 1985. Azospirillum III.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Download ppt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zospirillum spp. 90134014 吳昇達 90134094 楊承琳 指導老師 : 趙維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