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端 脑 Telencephal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端 脑 Telencephal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端 脑 Telencephalon

2 端脑 telencephalon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也是脑的最大部分,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化而来,在演化过程中,前脑泡两侧高度发育,形成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遮盖着间脑和中脑,并把小脑推向后方。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3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在颅内发育过程中,其表面积增加较颅骨快,因而形成起伏不平的外表,凹陷处成沟,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起,为大脑回。

4 三条恒定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Central sulcus Lateral sulcus Parietoocipital sulcus

5 五 个 叶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枕叶 occipit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

6 额叶的沟和回 中央前沟 中 央 前 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额下沟 额上沟 中央沟

7 颞叶的沟和回 颞上沟 外侧沟 颞上回 颞下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下壁上,有2-3条短而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

8 顶叶的沟和回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顶上小叶 顶内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颞上沟 中央后沟
顶内沟的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为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和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angular gyrus。

9 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胼胝体 胼胝体沟 扣带回 扣带沟 边缘支 中央旁小叶 距状沟 楔叶/回 顶枕沟 舌回 钩 海马沟 侧副沟
海马旁回 枕颞沟 在半球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自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为中央旁小叶paracentral lobule。

10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枕颞沟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 侧副沟 端脑的底面 海马 齿状回 海马结构 穹隆

11 边缘叶 隔区 扣带回 海马旁回 钩 海马 齿状回 岛叶前部 颞极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 侧副沟 扣带沟 扣带回 胼胝体 穹窿 透明隔 前连合
终板旁回 胼胝体下区 海马旁回 隔区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海马 齿状回 岛叶前部 颞极 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区即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边缘叶limbic lobe。边缘叶是根据进化和功能区分的,参与边缘叶的结构有的属于上述5个脑叶的一部分,如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属于颞叶;有的则独立于上述5个脑叶之外,如扣带回。

12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13 1、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的组织结构 Archicortex 原/古皮质 (hippocampal formation 海马结构)
Paleocortex 旧皮质 (rhinencephalon 嗅脑) Neocortex 新皮质 (most of cerebral cortex) 3 cell layers 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从系统发生的角度看,人类大脑皮质可分为原皮质(海马、齿状回)、旧皮质(嗅脑)和新皮质(除原、旧皮质以外的大脑皮质部分)。原皮质和旧皮质为3层结构,新皮质基本为6层结构, 6 cell layers

14 原皮质和旧皮质为3层结构 分子层 锥体细胞层 海马 多形细胞层
海马与海马旁回(内嗅区)之间有过渡区域,过渡区域逐渐变成4层、5层、6层。这一区域通常分为尖下托、下托、前下托和旁下托四个带形区,其中前2个带形区归海马,后两个带形区归海马旁回(即内嗅区)。 如海马可分为三个基本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

15 新皮质基本为6层结构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节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粒上层(Ⅰ∼Ⅲ层):发展最晚,在人脑最发达,接受和发出联络性纤维,实现皮质内联系; 内粒层(Ⅳ层):主要接受来自间脑的特异性传入投射纤维; 粒下层(Ⅴ、Ⅵ层):借传出的投射纤维联系皮质下结构,控制躯体和内脏运动。 黑色:皮质内固有神经元;红色:传出神经元;蓝色:传入纤维 P.锥体细胞,M.马提诺蒂细胞, F.梭形细胞, H.水平细胞, N.神经胶质样细胞, B.蓝细胞, S.星状细胞

16 大脑皮质的分区 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分区法,将大脑皮 质分为52区。 大脑皮质分区(外侧面) 大脑皮质分区(内侧面)

17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具有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央前回主要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但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是管理全身感觉,但剌激它也可产生少量运动,因此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概念是相对的。除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它们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称为联络区,联络区在高等动物显著增加。

18 (1)第一躯体运动区 First somatic motor area:4、6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19 该区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
特点: 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中央前回最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肢、会阴部运动 中央前回中部→躯体和上肢运动 中央前回下部→头面部肌肉 该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0 (2)第一躯体感觉区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3、1、2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

21 特 点 上下颠倒,但头部也是正的 左右交叉,一侧躯体感觉区管理对侧半身的感觉
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与形体的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区的投射范围就最大

22 (3)视觉区 Visual area:17区 17区 位于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纤维。局部定位关系特点是距状沟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来的冲动。距状沟后1/3上、下方接受黄斑区来的冲动,前部上、下方接受视网膜前部(周边区)传来的冲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同向性偏盲。

23 (4)听觉区 Auditory area:41、42区
颞 横 回 (4)听觉区 Auditory area:41、42区 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上 (5)平衡觉区 Vestibular area 一般认为位于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6)嗅觉区 Olfactory area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7)味觉区 Gustatory area 额叶转入外侧沟内面的岛盖皮质和岛叶皮质前部 听觉区:接受内侧膝状体来的纤维,每侧的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平衡觉区:关于此中枢的位置存有争议 (8)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 位于边缘叶

24 脑内特异性语言区域的发现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进行语言的表达,所以在人类大脑皮质上具有相应的语言中枢,如说话、阅读和书写等中枢。

25 (9)运动性语言中枢 Motor speech area:44、45区,又称Broca区在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症
(10)书写中枢 Writing area:8区,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11)听觉性语言中枢 Auditory speech area:22区,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症 (12)视觉性语言中枢 Visual speech area:又称阅读中枢,39区,角回,失读症 Wernicke区

26 听到别人问话后回答的过程: 听觉冲动 听觉区 Wernicke区 理解 理解 联络区 分析综合 运动性语言中枢 中央前回下部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Wernicke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理解 理解 联络区 分析综合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各语言中枢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能力需要大脑皮质有关区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中央前回下部

27 联络区 优势半球 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 优势半球 除上述的功能区外,大脑皮质广泛的联络区中,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运动有关。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 在长期的进化和发育过程中,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了高度的分化。而且,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情况不完全相同,呈不对称性。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因此语言中枢主要在左侧大脑半球;右侧大脑半球则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左、右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它们互相协调和配合完成各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 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28 爱因斯坦大脑之谜 爱因斯坦大脑结构图 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1955年4月18日凌晨 1 点 15 分 ,爱因斯坦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医院撒手人寰,享年 76 岁。普林斯顿大学病理科主任托马斯·哈维打开了爱因斯坦的头骨,往脑动脉中注入防腐剂,把大脑泡进固定药水,这颗堪称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被保存起来。根据哈维的测定,爱因斯坦的大脑重为1230克。在最初的三十年间,除了偶尔被科学家宣布无论是大体形态还是神经细胞的数量都“与普通人的大脑没有什么区别”以外,这些独一无二的神经组织,没引爆任何科学发现。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玛丽安·戴蒙德 在1985年发表在《实验神经病学》上,她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十一位普通人的大脑进行对比以后,发现位于左侧顶叶的那块标本里,爱因斯坦大脑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确实比其他人要高上一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教授桑德拉·维特森 1999年,她的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维特森发现,爱因斯坦的顶叶下部的区域比一般人宽。而且,一般人的大脑里有一条叫做“外侧裂”的脑沟穿过这里,沟的尾稍劈入一块名为“缘上回”区域,而在爱因斯坦的大脑照片上则显示,他的外侧裂在进入顶叶下部区域之前就与另一条脑沟合并,缘上回也显得更为完整。 5月4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迪安·法尔克在《进化神经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他宣称这颗大脑的结构中含有许多不对称的成分,而很可能正是这些变化多端的沟回,造就了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天才。此外,他在爱因斯坦的右侧运动皮层里发现了一个特殊球状的结构,这在其他音乐家的大脑中也有发现,很可能与爱因斯坦从小接受的小提琴训练有关。 爱因斯坦大脑结构图 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29 2、侧脑室 位置 分部 大脑半球内深面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中央部 后 角 前 角 下 角
前 角 后 角 下 角 位置 大脑半球内深面 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和下脚的脑室腔内有脉络丛。

30 3、基底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 体 头 豆状核 杏仁核 新纹状体 尾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称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白质称最外囊。屏状核的功能未明。 杏仁体:在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的产生有关,其纤维联系见边缘系统。

31 4、大脑半球的髓质 (1)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 穹隆连合 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大脑半球的髓质主要由联系皮质各部和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3类 前连合是在终板上方横过中线的一束连合纤维,主要连接两侧颞叶,有小部分联系两侧嗅球。

32 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深部,连接边缘叶的各部。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深部,连接边缘叶的各部。 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其中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

33 (3)投射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是一“V”字形的宽厚白质层。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是一“V”字形的宽厚白质层。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内囊膝部

34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 (1)前肢 额桥束 (2)后肢 皮质脊髓束 (3)膝部 皮质核束 丘脑前辐射 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听辐射 (3)膝部 皮质核束 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

35 (三)边 缘 系 统 边缘叶 皮质下结构 隔区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海马 齿状回 岛叶前部 颞极 杏仁体 隔核 下丘脑 背侧丘脑前核群
中脑被盖 功能:边缘系统在进化上是脑的古老部分,它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这在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生存(延续后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与机体的高级精神活动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皮质下结构

36 Thanks !


Download ppt "端 脑 Telencephal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