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1
民主憲政與法治 第三章
2
壹、前言 貳、英國的憲政發展 參、美國的憲政發展 肆、法國的憲政發展 伍、結語
各主要國家的憲政發展 壹、前言 貳、英國的憲政發展 參、美國的憲政發展 肆、法國的憲政發展 伍、結語
3
英國憲政發展的特色 由於地理的因素﹐憲政發展受外力影響甚少 是經由長期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焦點為﹕
1) 從第十一世紀的大會議演變成現在的 英國議會 2) 從有實際權力的國王到現在的虛位元 首
4
英國憲政發展的歷程 1215年,英王被迫簽訂大憲章 ,王權從此不得恣意妄為
,國王與貴族不和﹐貴族、神職領袖、騎士及平民代表於西敏寺舉行議會(Parliament)﹐被視為現代議會之始 光榮革命 :1688年,國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遭到驅逐 ,議會另迎接威廉三世(William III)與瑪麗二世(Mary II)為王 ,王權遭進一部限縮 ﹐議會的影響力大增
5
光榮革命的影響 王權進一步減少﹐議會權力增大
1689年(光榮革命隔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從此議會通過的法律享有最高地位 君主、上議院、下議院三者共同代表英國的議會主權 ,實際上君主的權力式微﹐議會至上的原則逐漸確立 英國的憲政成為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影響了以後美國的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6
英國議會的建立與演進-I 1264-1265, 貴族、神職領袖、騎士及平民代表於西敏寺舉行議會(Parliament)﹐被視為現代議會之始
神職領袖與貴族的集會﹐發展為貴族院(上議院, House of Lords) 騎士與市鎮平民代表的集會﹐發展為下議院(平民院, House of Commons )
7
英國議會的建立與演進-II 光榮革命後﹐原來貴族院影響力遠大於平民院
1832年﹐議會通過大改革法案﹐工業革命產生的中產階級得以選舉平民院代表 ,平民院代表較具社會代表性 1911年﹐議會再通過新的法案﹐貴族院的權力縮小﹐相對的平民院權力增加 議會主權或議會至上所指的議會﹐如今是指平民院(下議院)而言
8
英國為何發展為不成文憲法的國家? 英國的憲政發展是在穩定中徐途前進﹐其間沒有外力影響﹐也未面臨重大危機﹐與英國比較起來﹐其他國家大都是在國家獨立時、面臨危機時或革命後制定成文憲法。英國的憲政制度是在數百年穩定發展中逐步建立的﹐英國的憲政也可說是經由歷史不斷發展累積的成果
9
英國的不成文憲法包含那些﹖ 制定法﹕英國議會為國家最高主權﹐議會通過的法律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普通法﹕又稱習慣法或判例法﹐是法官依據風俗習慣和以前的判例所建立 憲政慣例﹕長時間的政治默契與原則﹐雖無法律明文規定﹐但與法律有相同的作用 重要憲政著作 歷史文件﹕如一二一五年的大憲章
10
美國憲法產生的背景--邦聯條例 1776年,北美殖民地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英國統治
1777年,大陸會議通過邦聯條例 ,殖民地將建立一個合眾國政府﹐邦聯中央政府稱為國會﹐由各州代表組成﹐是一個鬆散的組織 ,有權通過法律﹐卻無權要求各州遵守 邦聯條例下,各州法律政策不一﹐相互抵制﹐社會經濟惡化
11
美國憲法產生的背景--制憲 1787年,各州代表集會於費城﹐商討修訂邦聯條例 ,以改善惡化的社會經濟
在麥迪遜(James Madison)的倡導影響下﹐改為起草一部全新的憲法 ,以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代替原來無作用的邦聯政府 在制憲會議中﹐爭論非常多﹐如聯邦政府權力的大小﹐總統的角色與權力範圍﹐國會的結構與組成等﹐最後都以妥協的方式得到解決 ,產生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
12
國會結構--大妥協的範例 維金尼亞州方案: 國會為參眾議院兩院制﹐眾議院代表由全民選舉產生﹐參議院代表由眾議院選出 ,此案人口多的州影響力大
新澤西州的方案是國會採一院制﹐每州在國會有相同代表權﹐此案將人口多的大州與人口少的小州一視同仁 康涅迪克州的大妥協方案 :各州在參議院有相同代表權﹐眾議院代表則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出
13
美國憲政制度的特色 基於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防止一小撮人控制整個政府﹐採權力分散的方式 中央地方垂直分權 (Federalism)
權力分立 :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門 ,三權相互制衡 (Separation of Powers, Check and Balances) 司法獨立,司法審查 聯邦政府是有限權力的政府
14
分權與制衡的影響 分散權力的設計讓可影響政府的權力團體零散於各處﹐各團體看法各異﹐難以整合﹐可說是具有多元主義的精神﹐必須多數權力團體看法趨向一致﹐才可能影響美國政府的政策﹐任何改革與嶄新的作法需要長時間的推動﹐以漸進的方式才可能獲致成功﹐因此美國憲政結構的影響是傾向保持社會現狀﹐不鼓勵激烈式的改變. .
15
為何美國憲法是最穩定的成文憲法? 當初的制憲代表具政治家胸懷﹐大公無私﹐高瞻遠矚 司法獨立﹐人民服從法律 憲法的彈性解釋能與社會演進配合
16
法國的憲政發展簡史-I 1789年 ,發生法國大革命 ,1791年制定法國第一部憲法 (為歐洲大陸第一部憲法)
1791年﹐法國王室與外國密謀恢復權力﹐亂事再起﹐混亂中國民公會制憲﹐廢除王位﹐改行共和﹐稱為第一共和 1799年,軍官拿破崙﹐趁機發動政變 ,再頒新憲 ,最後稱帝﹐是為第一帝國 1814年﹐歐洲各國聯軍擊潰法軍﹐拿破崙自行退位﹐已失勢的法王意欲復辟﹐引發1830年七月革命﹐旋即爆發黨爭﹐1948年再度發生二月革命﹐頒佈新憲﹐成立第二共和
17
法國的憲政發展簡史-II 第二共和成立後﹐拿破崙之侄路易拿破崙當選總統,1852年﹐路易拿破崙稱帝﹐是為第二帝國
1870年﹐法國與普魯士作戰失敗﹐共和黨建立第三共和﹐採內閣制﹐1940年二次大戰初期﹐法國戰敗﹐第三共和結束
18
法國的憲政發展簡史-III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法國成立臨時政府重新制憲﹐第四共和成立
1958年,法國政局不安,戴高樂受邀組閣﹐戴高樂認為多黨的國會權力過大﹐政局難安﹐倡議新憲﹐新憲在戴高樂魅力下獲得通過﹐第四共和結束﹐第五共和開始
19
法國憲政發展的特點 憲政發展前期﹐共和與帝制擺蕩,每經一次交替﹐就有一次動亂
第三第四共和時期 ,多黨制的國會權力過大﹐形成弱勢政府﹐導致長期政府不穩定 1958年開始﹐法國採納戴高樂建議﹐一舉建立雙首長制的第五共和﹐此後憲政即平穩發展
20
法國第五共和的特色 第五共和的特色是跳脫內閣制的範圍﹐但仍保留部份內閣制色彩﹐行政立法確實分立﹐政府對國會負責﹐總統的權力大為增加。法國第五共和的制度稱為半總統制(又稱雙首長制﹐混合制)﹐有效解決第三第四共和國會多黨林立﹐政府弱勢的問題﹐行政權採二元領導方式﹐一部份屬總統﹐另一部份屬政府首長(總理)﹐行政權力比第三第四共和時期穩定
21
英美法三國憲政發展的比較 英國的憲政發展歷史最長﹐過程平穩﹐比較沒有激烈的變革﹐自然而然演進成當今以不成文憲法為基礎的憲政制度
美國是一開始就以不信任政府為前提﹐設計出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制度﹐一路平穩發展 法國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政治動蕩不安才發展出雙首長制的憲政制度﹐一舉掃除政治不穩定的現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