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NETWORK PRINCIPLE 1- 1 CHAPTER 1 OUTLIN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Lee Yi Data Communication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NETWORK PRINCIPLE 1- 1 CHAPTER 1 OUTLIN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Lee Yi Data Communication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NETWORK PRINCIPLE 1- 1 CHAPTER 1 OUTLIN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Lee Yi leeyi@ustc.edu.cn Data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s

2 NETWORK PRINCIPLE 1- 2 1.1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二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 ARPANET 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三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  第四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Internet 技术的广泛应用 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 NETWORK PRINCIPLE 1- 3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诞生时,计算机技 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20 世纪 50 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 系统( SAGE )的研究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 试;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网络用户 希望通过网络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 典型的研究成果是 ARPA 网。

4 NETWORK PRINCIPLE 1- 4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定义: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 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特点  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 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 “ 自治计算机系 统 ” ;  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5 NETWORK PRINCIPLE 1- 5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早期计算机网络结构: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 网等两个部分。

6 NETWORK PRINCIPLE 1- 6 现代网络结构的变化 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 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与广域网、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 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  在 Internet 中,用户计算机需要通过校园网、企业网或 ISP 联 入地区主干网,地区主干网通过国家主干网联入国家间的高 速主干网,这样就形成一种由路由器互联的大型、层次结构 的互联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7 NETWORK PRINCIPLE 1- 7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Internet 结构示意图

8 NETWORK PRINCIPLE 1- 8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传输技术分  广播网:网上设备共享同一通信信道  点 - 点网 peer-to-peer :网上设备两两连接  客户机 / 服务器: Microcomputer users, or clients, share services of a centralized computer called a server. 按用途分:公用网、专用网; 按介质分:有线网、无线网; 按速率分:高速网、中速网、低速网;

9 NETWORK PRINCIPLE 1- 9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分:  总线网 (bus)  星型网 (star)  环型网 (ring) 物理拓扑 : 物理连接方式 逻辑拓扑:信息流向方式 常用拓扑结构  星型  总线型  环型  树型  混合型

10 NETWORK PRINCIPLE 1- 10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总线拓扑结构  将网上的设备均连接在一条总线上,任何两台计算机之间不再单 独连接。如图  网上计算机共享总线,任意时刻只有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广播 式),其他计算机处于接收状态。

11 NETWORK PRINCIPLE 1- 11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总线结构特点  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易于扩充  使用电缆少,设备相对简单  总线故障全网瘫痪  故障诊断困难  站点增加网络效率降低。  总线结构是局域网最常用的结构,如 10BSAE2 10BASE5 ARCnet 等

12 NETWORK PRINCIPLE 1- 12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环型拓扑结构  将网上计算机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如图  网上计算机共享通信介质,任意时刻只有一个计算机发送信息, 信号沿环单向传递经过每一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接收信号, 经再生放大后传给下一台计算机。

13 NETWORK PRINCIPLE 1- 13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环型拓扑结构特点 两台计算机间由唯一通路,没有路径选择问题 电缆长度短 结点较多时,性能下降,但没有总线网那样严重 不便于扩充 一台计算机故障会影响全网。 故障诊断困难 典型网络:令牌环网、 FDDI

14 NETWORK PRINCIPLE 1- 14 星型拓扑  将多台计算机连在一个中心节点(集线器)上,各计算机之 间通信必须通过中心节点。如图:

15 NETWORK PRINCIPLE 1- 15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星型拓扑结构特点: 结构简单 便于管理 扩展容易 容易检查、隔离故障 中心结点是全网的瓶颈,出现故障全网瘫痪 星星网络的信号发送、传播方式可以是总线方式或环形方式

16 NETWORK PRINCIPLE 1- 16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树型拓扑结构总线(星型)拓扑结构的拓展

17 NETWORK PRINCIPLE 1- 17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混合型结构几种结构的组合: star-to-ring

18 NETWORK PRINCIPLE 1- 18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混合型结构几种结构的组合: star-to-bus

19 NETWORK PRINCIPLE 1- 19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规模分类  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广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 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

20 NETWORK PRINCIPLE 1- 20 广域网、城域网、接入网以及局域网的关系 城域网 接入网 广域网 局域网 校园网企业网 ……

21 NETWORK PRINCIPLE 1- 21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交换分:  电路交换网  报文交换网  分组交换网  信元交换网 “ 交换 ” 的含义  在这里, “ 交换 ”(switching) 的含义是: 转接 —— 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 来。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 “ 交换 ” 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 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22 NETWORK PRINCIPLE 1- 22 电路交换举例 A 和 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 通话在 A 到 B 的连接上进行     交换机 用户线 中继线 B D C A

23 NETWORK PRINCIPLE 1- 23 电路交换举例 C 和 D 通话只经过一个本地交换机 通话在 C 到 D 的连接上进行     交换机 用户线 中继线 B D C A

24 NETWORK PRINCIPLE 1- 24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工作类型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 通信子网:通信线路 ( 或称通道 ) 、交换单元(路由器、交换机、 HUB 等) 基本特点:存储转发 关键技术:路由选择( Routing )  资源子网:末端系统(服务器,客户计算机)

25 NETWORK PRINCIPLE 1- 25 1.4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的分层结构  分层的目的:降低复杂性,简化软、硬件的设计  层次的功能:向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而屏蔽实现这一服务的 细节 服务、接口和协议  实体 entity :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通信进程或 I/O 芯片)  对等实体 peer entity :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实体(对等进程)  服务 service :下层向上层提供的通信能力  接口 interface :相邻层之间的边界,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的 原语操作和服务  服务原语:上 / 下层实体请求 / 提供服务所使用的形式化语句  协议 protocol :某层对等实体进行通信所使用的规则的集合  协议栈 protocol stack :按层序排列的各层协议列表  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网络的层次结构、协议栈和相 邻层间的接口以及服务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26 NETWORK PRINCIPLE 1- 26 1.4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 响应。 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7 NETWORK PRINCIPLE 1- 27 1.4 网络体系结构 分层:网络功能的分层、 协议的分层 、 体系结构的分层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层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为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用户之间提供 访问通路。  必须提供如下功能:  连接源结点和目的结点的物理传输线路,可以经过中间结点;  每条线路两端的结点利用波形进行二进制通信;  无差错的信息传送  多个用户共享一条物理线路  按照地址信息,进行路由选择  信息缓冲和流量控制  会话控制  满足各种用户的访问要求 人们采用 “ 层次结构 ” 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网络,即:计算机网络 中提供的功能是分成层次的。

28 NETWORK PRINCIPLE 1- 28 1.4 网络体系结构 协议分层  协议的组成: 语法( syntax) :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命令和相应的结构 语义( semantics) :由发出的命令请求,完成的动作和回送的响应 组成的集合 定时关系( timing) :有关事件顺序的说明  协议的分层原则 (layering principle) : Layer N software on the destination computer must receive exactly the message sent by layer N software on the sending computer. Mathematically, if the sender applies a transformation T, the receiver must apply the inverse T-1. 协议分层要保证整个通信系统功能完备、高效。  第 N 层协议特性: 不知道上、下层的内部结构; 独立完成某种功能; 为上层提供服务; 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29 NETWORK PRINCIPLE 1- 29 1.4 网络体系结构 处于接口两边的两层之间的关系  服务访问点 SAP ( Service Access Point ) 任何层间服务是在接口的 SAP 上进行的; 每个 SAP 有唯一的识别地址; 每个层间接口可以有多个 SAP 。  接口数据单元 IDU ( Interface Data Unit ) IDU 是通过 SAP 进行传送的层间信息单元; IDU 由上层的服务数据单元 SDU ( Service Data Unit )和接 口控制信息 ICI ( Interface Control Information )组成;  协议数据单元 PDU ( Protocol Data Unit ) 第 N 层实体通过网络传送给它的对等实体的信息单元; PDU 由上层的服务数据单元 SDU 或其分段和协议控制信息 PCI ( 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 组成;  ( SDU 可被分段重组:即 N 层实体可能将 SDU 分成几段,每一段 加上一个报头后作为独立的 PDU (协议数据单元)送出。)

30 NETWORK PRINCIPLE 1- 30 1.4 网络体系结构 服务分类  基于连接的服务 当使用服务传送数据时,首先建立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 送数据。使用完后,关闭连接。 特点:顺序性好。  无连接的服务 直接使用服务传送数据,每个包独立进行路由选择。 特点:顺序性差。

31 NETWORK PRINCIPLE 1- 31 1.4 网络体系结构 服务原语  服务在形式上是由一组原语(或操作)来描述的。(这些原语供 用户和其他实体访问该服务,并通知服务提供者采取某些行动或 报告某个对等实体的活动。)  服务原语可分为四种类型: 请求( Request ):一个实体希望得到完成某些操作的服务 指示( Indication ):通知某个实体,有某个事件发生 响应( Response ):一个实体希望响应一个事件 确认( Confirm ):返回对先前请求的响应  有证实( Confirmed )和无证实( Unconfirmed )服务 有证实( Confirmed ):包括请求、指示、响应和确认 4 个原 语 无证实( Unconfirmed ):只有请求和指示 2 个原语  一个面向连接通信示例

32 NETWORK PRINCIPLE 1- 32 1.5 网络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  电信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 ITU (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1947 年 ITU 成为联合国的一个组织,由三部分组成: –ITU- R :无线通信 –ITU- T :电信标准, 1956 - 1993 年称为 CCITT ,下设许多研究组 SG , 研究组下设专题,例如: Q42/SG VII 专门研究 OSI 参考模型。 –ITU- D :开发 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1946 年成立,负责制定各种国际标准, ISO 有 89 个 成员国家, 85 个其他成员。 ISO 有 200 多个技术委员会 TC ,每个技术委员会下设若干分委员会 SC ,每 个分委员会由由若干工作组 WG 组成。例如: TC97 - 计算机和信息处理  其它标准化组织: ANSI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 ISO 的美国代表 NIST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美国商业部的标准化机构 IEEE :发表行业标准。例如 IEEE 802 ,后成为 ISO 8802 。 ATM Forum : ATM 论坛 OIF ( 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 )

33 NETWORK PRINCIPLE 1- 33 1.5 网络参考模型 Internet 标准  Internet 的标准特点,是自发而非政府干预的,称为 RFC ( Request For Comments) 。  1969 年 ARPANET 时就开始发布 RFC ,至今已超过 3000 个。  1983 年成立 IAB (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  1989 年在 IAB 下又成立了 IRTF 和 IETF , IETF 的各工作组负责组 织提出相应的 RFC 建议。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参考模型  ( 1983 年 ISO 的 OSI 模型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34 NETWORK PRINCIPLE 1- 34 1.5 网络参考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参考模型 各层功能的简单描述 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 据位(基本网络硬件)。 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在有差错的物理线路上提供 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Frame )。 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控制通信子网提供源点到目的点的 数据传送( Packet )。 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 务。 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为用户提供会话控制服务(安全认 证)。 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为用户提供数据转换和表示服务。 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35 NETWORK PRINCIPLE 1- 35 OSI 参考模型的结构

36 NETWORK PRINCIPLE 1- 36 OSI 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7 NETWORK PRINCIPLE 1- 37 OSI 环境中的数据流

38 NETWORK PRINCIPLE 1- 38 1.5 网络参考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 —— 以 TCP/IP 协议为核心的 Internet 网络体系结构。  Host-to- Network 层(物理层和数据连路层):传送帧结构的比 特流。  Internet 层(网络层):控制通信子网提供源点到目的点的 IP 包 传送。 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TCP 和 UDP 。  应用层:提供各种 Internet 管理和应用服务功能。

39 NETWORK PRINCIPLE 1- 39 1.5 网络参考模型 应用层 运输层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主机 A 主机 B 路由器 网络 2 网络 1 应用层 运输层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43214321 TCP/IP 模型中的协议和网络

40 NETWORK PRINCIPLE 1- 40 1.5 网络参考模型 OSI 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互联层 网络接口层 TelnetFTPHTTPSMTP TCPUDP IP ICMP ARP RARP FDDI Ethernet Hardware TCP/IP 模型 TCP/IP 与 OSI 模型的比较

41 NETWORK PRINCIPLE 1- 41 1.5 网络参考模型 OSI 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OSI 是 80 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的主流  OSI 网络体系结构的核心和贡献: 分层模型 服务、接口、协议 Andrew S. Tanenbaum 在 “Computer Networks” 第三版中评价 OSI :  Bad timing ( too late )糟糕的提出时机  Bad technology ( both the model and the protocol are flawed ) 糟糕的技术  Bad implementations ( huge , unwieldy , and slow )糟糕的现 实  Bad politics (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s bureaucrats )糟糕 的策略


Download ppt "NETWORK PRINCIPLE 1- 1 CHAPTER 1 OUTLIN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Lee Yi Data Communication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